凤凰:《大众电影》专访赵薇:我不负责循规蹈矩的人生赵薇封面 她叫赵薇,一个不用解释的名字。短短十几年,她从青涩少女变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经历“被称为票房毒药”的人生,跌倒再爬起,奉献高票房的电影—不仅仅是作为演员的,也是作为导演的。谁也没想到她会将一部毕业作品拍成了票房7亿的《致青春》,亲自执导,拍摄时自己垫钱,对演员和工作人员要求到极致的地步,就像谁也没想到她会为自己的未来画上这样大一条弧度线。从女演员到女导演,赵薇所走的一步,是自己的一小步,还是一大步? 一个女导演的独特命运 年少走红的赵薇曾经说过,“我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命运线。中国的女演员也挺多的,可比我过得动荡而复杂的没几个。” 就在她以不错的成绩考上电影学院MFA时,赵薇便知晓,内心帮她选择了未来。毕业作品变成了《致青春》,很大一部分因为自己的青春便是从20世纪90年代走过。片中标志性的90年代回忆尘封在她记忆库里,直到被打开:比如球鞋、录音机、任天堂红白机、健美裤、《红日》、READIOHEAD、花衬衫、假名牌、简陋的宿舍、弹琴唱歌的学生、宿舍楼的电话前人群排成的长龙。 直到当了导演,赵薇才明白“有野心”是一个多么正能量的词汇。“当导演必须有野心。《致青春》的野心是拍在社会巨变中的一代人,不只是拍一个清新的爱情小片。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青春的影子,熟悉的人物和感觉,拍摄的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脱离生活的。” 在距离这部电影上映近10个月后,我们来到位于望京的赵薇工作室,继续和她聊聊它。工作室有一股松散自在的气氛:接近年关,每个人都带着一股假期来临前的轻松。赵薇也不例外。她一袭黑色连衣裙、黑外套和黑鞋子,坐在沙发上,娓娓道来。 做演员那些年,赵薇面对过巨大的荣誉和压力,曾经看过一群人疯狂地喊她“小燕子”,也被“说成烂泥似的”。她从喜剧片转型去演文艺片,琼瑶对她说,你这样会捧红另外的女演员的,她也被媒体称为“票房毒药”,直到《画皮》她才摆脱了这多年的名号;但什么都没有这一段拍摄《致青春》让她更加忐忑:一开始,她完心里并没有底电影拍出来会是怎样的效果;后期剪辑时,她面对每一个人都想追问这部片子哪个点好哪个点差;当所有人都说好时也膨胀过直到被编剧李樯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票房终归拿到了7亿,对得起所有的投资和她曾经放进去的自己的钱;网络上有人斥责《致青春》是肤浅而漂浮的;现象级的事件一一过去,现在,在我面前的赵薇,用一副淡定的面孔,迎接着未来的一切。 第一场戏,30个小时 当然,所有的过往她都没有说,就像它们不值一提。话题从轻描淡写的“做导演要早起”开始。在剧组,导演赵薇常常是最早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的,每天拍摄十几个小时,听说后来一些工作人员听说是赵薇的组就会连连摆手,不去不去,太累。 更可怕的是一开始。虽然有关锦鹏当监制,李樯做编剧。第一场和第二场戏还是拍了30个小时,差点把关锦鹏搞崩溃。第二场拍摄的是朱小北被误会偷了超市的东西,和售货员打了起来。那场戏,扮演朱小北的刘雅瑟哭得伤心欲绝,按赵薇的话说是“毕竟年轻,伤心是真伤心”,扮演售货员的是老演员李明珠,因为年纪大了在拍摄中不慎骨折,再下一场戏只能靠门边坐着。剧组赔给李明珠十几万。 开拍的波折,到后期变成了最令人瞩目的点:超市戏的真实度,一度打动了许多观众。点点滴滴,赵薇所希望的,便是用真实打动人。她在拍摄《致青春》前,刚看了日本的《告白》,片中残酷而真实的青春世界,让她感喟“只能膜拜”。 直到做了导演,赵薇才发现了自己的野心和狠。很多时候,她是一个逼迫自己的导演,也是逼迫整个剧组向前推进的。她骂过外联,你就是干这个的,干不好你别回来交代;她为了让饰演许开阳的郑恺在演出自己所期待的感觉,抽了郑恺嘴巴;关锦鹏几乎是目瞪口呆地看着她在现场的指挥:急切、斩钉截铁、恨铁不成钢。 每一个人以为赵薇做导演会挂名而已,她没有。站在监视器前,她的嗓子几乎哑了。她对演员也没有特别的关爱,几乎是残酷的。“我自己是演员出身,演员有重要位置,很多是表演,是否将导演意图传递准确。我喜欢真情实感的表演,我是体验派。演戏是一件挺累的事,我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演员身上,他们一定也会觉得累。但没办法,这就是我的要求。” 赵薇笑颜,幸好几个女孩的主力演员都是新人,不然,演员早就和她翻脸了。 回首往事,需要能力 关锦鹏感慨过赵薇作为导演的进步神速,“到后段真是挥洒自如。”编剧李樯也说,赵薇作为导演她跨越了性别,呈现了一种情怀。“读了研也做了妈妈,这个岁数再回首曾经疾风暴雨一般的青春,是有很大能力来回首往事的。很多往事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回首。” 女主角杨子姗是在开拍最后一个月才找到的。这个眼睛圆圆的姑娘后来总被说成神似赵薇。在定不下女主角的时间里,李樯对赵薇开玩笑,要不你来演,你改成一个老大学生,考很多年没考上,终于考上了!“后来我们想,哎呀,还是等等吧,我演初恋不合适啊。” 拍摄进行了4个月,辗转几十个场地,20多所大学,在南京,有很多人看过剧组四处征集旧衣物的告示。“毕竟有10年跨度,拍了4个城市,需要这么久。”赵薇说。每一步都像逼迫,也是推进。拿演员来说,赵薇也深知,“潜力是深藏的,只是看你怎么去帮助和推动。” 赵薇的导师崔新琴曾说,她是一个“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人。《致青春》的前期、拍摄和后期,赵薇贯彻了这一点。整个过程落入她的意想也出乎意料,但更大的得到,“是更大的创造力,更满足我的内心。虽然也没有多么才华横溢,但至少在自我潜力的挖掘上,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是有巨大帮助的。人要有信心,去开启一扇门,进行之后更大胆的尝试。” 7亿票房给了她信心。我不禁想起《致青春》即将上映时赵薇的忐忑紧张:没有哪个导演比她接受的采访更多,以至于眼睛红肿不得不戴上墨镜;她熬过几个通宵完成了收尾,见到每个人都恨不得拉着他们聊聊对片子的每一处的看法。她虽然对这个片子有信心,还需要市场的检验。而现在,市场交给了她一份满意的答卷:至少,她再也不用为票房而担心了。 《致青春》是赵薇的青春,也是每个人的。她希望的是通过巨变的10年来展现一代人的青春过往。 “你的青春有巨变吗?” “当然,”她毫不犹豫,“我自己的青春就是从90年代中到现在。” 赵薇经历过比谁都丰富的青春。所以那一场超市戏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青春的委屈和痛苦,通过少女的宣泄狠狠发出。那是有苦无处诉说的伤痛,伴随着巨大的伤害。很多年以后,朱小北变成了一个记忆训练课达人,自己的灰色青春却永远选择了忘记。 赵薇没有。她曾经被夸上了天,也被摔到泥里,然而她的选择,是直接面对自己的青春和所有人的青春,将它呈现在大银幕上。她和青春道别,却告诉我,“作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者,内心的那团火是不能熄灭的,永远要熊熊燃烧。保持相信力和纯真感。你不需要非常世故、善于和人打交道、非常油滑——这样也会影响你作品的真诚度,是非常大的干扰。” 她记得当年良师谢晋导演教导他们,演戏和人生一样,没有捷径。谢晋说,当年,田中绢代为了演出《望乡》中阿其婆的真实度,直接将自己的门牙打掉。演琼瑶剧到成名后,赵薇告诉自己的准则则是,忍耐,忍耐。 “所以这么多年,我并没有培养自己八面玲珑。” 回顾这些青春事 《致青春》曾有啤酒想植入,拍了几天半途而废,赵薇问为什么,人家的答复,你们这名字不好,太伤感了!和啤酒的精神不太符合。后来赵薇想不植入也好,不然啤酒镜头太多,特写一大堆,广告痕迹过于明显。 现在去南京玄武湖拍摄的池塘去捞,估计还能捞七八个《致青春》中使用的小玩偶出来。 当时一个镜头拍摄拍了很多条,导演赵薇特别认真,真的扔了很多,“扔不好再扔!扔不 好再扔!”不多的植入中有伊利牛奶,有的影迷问,那时候怎么就有吸管式的牛奶了?太假了!赵薇的回答是,不但有,我们还让伊利将资料从仓库调出来,给我们重新做旧包装,那个壳一裂缝还漏牛奶。是很严谨的! 刷脸好使吗?也许是。一次在租借场地搭太平间,老板生气不给拍,后来赵薇一想,不行啊,于是将老板请来现场,老板一看,挺像回事儿的嘛!“成功地让他突破了传统的封建迷信的障碍,支持了我们的作品。” 赵薇至今没看过恐怖片,当年听说《午夜凶铃》特火,她对一群人说我们去看贞子吧,十几个人去了电影院,开场5分钟“我就吓跑了,其实刚刚响起电话铃。我被口碑吓得已经看不下去了,这就是我的承受能力。 越远离青春,越有感怀 《亚洲周刊》评出2013年的年度十大电影,《致青春》是其中之一。《致青春》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在日本参加东京电影节,《致青春》再掀波澜。这些,是电影后续部分的光明面。 不太光明的部分,是网上有人说《致青春》很幼稚它的票房和深度完全无法匹配。“但回想起来,在每个人的青春,谁没干过更幼稚更无聊的事呢?不能因为主人公干了一些傻事就说这片子特别幼稚和简单。想想你的十七八岁,干的事也许更傻。幼稚和简单,是我们有意而为之的。我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弄得更加‘高级’有文化一些,只是青春不适合这些。” 这是作为导演的赵薇给出的回答。也许是票房所支撑出的底气,也许是因为,她从来在这些事上都是无比务实和清醒的。“说老实话,青春是充满瑕疵的。我们都不善于生活,不善于和人交往,不善于处理问题。会有过激、失控、愚蠢,会漏洞百出。但这些元素才和青春相匹配,超越了这些,那也就不是青春。” 奇怪的是,这个片子反而是越成熟的人越觉得有深度。赵薇的妈妈就在瞬间懂得了朱小北选择失忆的动机,“这孩子自尊心太强。”同样自尊心很强的赵薇则说,“《致青春》会被时光证明。我在剪辑的时候,就想,这部片子一定得经得住看。” 青春不是镀金。它一定是肤浅的,残酷的,无聊而幼稚的。也一定能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共鸣。这是一开始赵薇就明白的事。 我不是一个为票房而存在的导演 《致青春》和《泰囧》、《失恋33天》等一样,被认为是一部票房现象级的影片,但赵薇则认定,“我不是一个为票房而存在的导演。第一部片子这么拍,是希望大众接受我可以做拍电影这件事,更多地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度。之后,我会更纯粹,更放开手脚。” “我不是拍不出票房好的电影。下面,我可以拍想拍的电影了。”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不久之后,赵薇将出演陈可辛的新片。不过,暂时放下这些,现在的赵薇则是一个妈妈,一个妻子,一个去做过《中国达人秀》观察员的女人,一个毫无距离感而充满气场的人。赵薇说,我没有太大的恐惧感,将需要做的事做到极致就可以。 中国的女导演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劳心费力的行业。很多人认为,女人是绝不适合这个职业身份的。赵薇已经是了。最近,将90%的时间都花在了生活上。赵薇曾经说过,她曾经羡慕好莱坞的演员,平时不修边幅一如常人,但要开始拍摄了,就健身、减重、调整状态,“那是非常自然的、舒服的。你如果在生活中也在演一个明星,我觉得挺累的。” 如今的赵薇可能已是如此,或正在超越如此。我和赵薇很多年没有见面了。她说自己除了身份改变,没什么变化,“该掉链子还是继续掉链子,但我从不想过循规蹈矩的人生,这一点也没有变。”俗世中,赵薇是一个依然“让妈妈操心”的人,虽然会在网上晒自己巧手制作的玻璃杯;春节临近,貌似家庭主妇的她没买年货,没买春联,没贴窗花,没准备红包,“哎,完全没有想,跟我平时生活一模一样!” 赵薇曾认为人生中,自己跨越了许多关卡。现在,她不再在意“关卡”这样的词了。“我过了认知‘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可以。” “不管电影拍出来怎样,但至少有了做这件事的动机,你会有收获和帮助。” Q&A Q: 如果有一次发表获奖感言的机会你会说什么? A: 还早,我还没有资格。根据我心理的目标,我想做的事情根本还没有开始,一切都是未知数。 Q: 你的作品标准是什么? A: 拍完一部电影,大家走进电影院静静观看,完全忘了外面的世界。走出影院,他们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Q: 这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虽然越来越好,但实际上真正好的有水准的作品还是不多,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A: 真正的问题是类型开发得太少。某一种类型卖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跟风电影。很多投资人不是电影人出身,对于崭新的案例不大有信心和意愿去支持。真正很懂电影的人,也没那么多资金去做电影。不想利益而尝试新类型的开发,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差。 Q: 你欣赏的导演类型是怎样的? A: 前一阵看了《地心引力》。虽不认识导演阿方索卡隆,但我挺欣赏他的态度。他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但需要去拍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商业片时,他对自我的定位调整很快。他保留了自我爱好的部分,又呼应了大家的接受度。做导演拍有营养的东西,才最需要。有营养的电影不一定票房很高,可对人的帮助是深远和长久的。不要期待电影有多大的成就,只要扪心自问你拍出来的东西对大家有一些帮助和精神供养,就特别棒! Q: 用一分钟描述一下自己。 A: 拍电影还是目前为止让我最兴奋的事。不断地挑战自我,改变自我,感受自我的存在,不负责循规蹈矩的人生,那是我。仿佛有一件新的事情要做,紧迫的压力来了,那才是我正常的状态。 Q: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羡慕或者嫉妒的人生吗? A: 真没有。每个看似美满的人生都各有各的不幸。羡慕或者嫉妒别人的人生,都是因为你不了解别人。知道了这样的本质,你就不需要羡慕,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好。 Q: 做《中国达人秀》观察员,你有回味到自己的青春吗? A: 没有。只是想现在的孩子真勇敢,也真有才艺。如果当年给我了这样的舞台,我会拿不出手,害怕,应该会在海选中就被淘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