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刘嘉琦 根据王中军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在华谊,冯小刚每年要拍一部电影。其他导演要拍戏前我首先想:‘谁给我投资?’我要说服很多人组织投资,但是冯小刚的事情比较简单,我不管谁投资,他的片子华谊是一定要拍的。”可是,如果华谊“最大摇钱树”冯小刚离开华谊会怎么样?这个问题不仅媒体关心,华谊的最高决策人也在“忧虑”。 招股募集资金 主要用于投拍电影 冯小刚的电影能为华谊创造可观的利润,但在有限的资本空间内,面对制作规模越来越大的冯小刚,华谊也面临着成全他一人,就很难满足其他创作者的问题。而且,随着冯小刚站稳“内地市场最赚钱导演”的地位后,越来越多的娱乐王国向他抛出了绣球。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掌控下,没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所以,在华谊的招股说明书中,媒体都发现了这样一条“重点”:“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如电影业务,冯小刚工作室在报告期内出品了《集结号》和《非诚勿扰》2部影片,这2部影片在报告期内累计实现票房分账收入18896.50万元,约占报告期内发行人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公司对冯小刚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虽然随着公司人才储备及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少数签约制片人及导演对公司总体业绩的影响将持续下降,但公司仍将积极采取多种人才管理措施来减少核心专业人才变动给公司经营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实,通过过去几年的运作,华谊已然成为内地民营影视公司中的翘楚。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榜上,华谊的排名仅次于国有企业中影集团。电影市场本身的蓬勃发展,影视企业间竞争的加剧,都进一步坚定了华谊将公司“规模经营”的想法,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就是做大资本。从去年至今,华谊已经开始加快并加大电影的投资力度,《追影》、《风声》、《唐山大地震》、《狄仁杰》相继上马,而在最近福克斯公司首次投拍的华语电影中,华谊成为合作方。除了以版权向银行借贷,华谊还需要其他渠道加快电影投入。依据华谊招股说明书中所承诺的,募集的6.2亿元资金都将用于补充影视制作,拟在今后每年拍摄6部电影。这样的制作规模,不仅能够帮助华谊组建更多的创作团队,还可以根据每一年不同的档期进行电影创作。华谊在招股说明书中,毫不讳言今年上半年公司盈利的减少,于今年“五一”档期没有一部相当于《功夫之王》制作规模的商业电影夺取市场份额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尽管《非诚勿扰》还未上映,就因广告植入,拥有了数千万元的盈余,而之后的票房更是达到3.5亿元的惊人数字。但因为影视制作的特殊性,影片一部分的票房收益至今未有回收。所以,华谊的电影投资团队绝不可能仅仅抱着每年完成一部冯氏贺岁片的目标而生存。 投资影院项目 打造产业“一条龙” 在上市预计募集资金6.2亿元资金之余,华谊方面有一条“补充”:“如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量超出预计募集资金数额,则公司将运用超额部分资金于影院投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额为12966.32万元。” 作为民营企业,华谊不像中影集团拥有进口片资源,也没有国有企业对市场具备的“话语权”。不过多年来,华谊还是与各大电影院线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只是,当橙天、博纳等其他民营影视公司都陆续拥有自己的影院甚至院线之后,希望建立完整产业链的华谊,近两年一直都在酝酿院线产业。诚如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所言:“希望在四五年内,华谊有一个跟自己的电影品牌匹配的市场院线。” 在现阶段,可能大部分的人都看不出华谊在影院投资方面的运作,毕竟,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电影院是打着华谊的招牌。但王中磊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非常自信地表示:“可能相对来说,我们筹备得比较低调,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在做……也许到明年出来的时候,大家会很惊讶。”而在华谊的招股说明书中,王中磊的这番承诺有了更明晰的表达,“影院投资项目拟投资金额约为1.30亿元,计划在国内主要城市建设6家现代化的多厅电影院。尽管影院是公司电影摄制、发行的下游,但按惯例可分得票房收入的50%左右,是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有着较好的稳定投资回报,公司在电影摄制和发行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的优势地位能够给公司介入影院业务提供较大的支持,而且公司也已为此做好了技术、人员、管理上的准备,但该类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固定资产投入占比高的特点,仍将对公司以往的营收模式及资产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