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在《变形金刚4》中扮演一位女科学家。进入好莱坞原本并非她的梦想,但在好莱坞拍戏让她感受到“对人本身的尊重”。 李冰冰正在扮演的角色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变形金刚4》里。2013年10月27日,刚刚结束香港部分的拍摄,准备转场天津。 两年前,《变形金刚3》票房收获超过11亿,成为内地年度票房冠军,这11亿占到影片全球票房的15%。派拉蒙影业希望《变形金刚4》获得合拍片身份,因为这能让影片更顺畅地进入内地市场,能让公司从内地的丰厚票房里分到更多利润。这部商业上野心勃勃的好莱坞电影选择李冰冰,对她的价值是一个沉甸甸的肯定。然而曾经独居美国苦练英语的李冰冰说,好莱坞不是她的梦想。 二十多年前在黑龙江五常县,李冰冰还是个普通的县城姑娘。她打算报考上戏,妈妈说:冰冰你能演什么呀?你最多演个小保姆。在妹妹李雪看来,姐姐从影二十年,从普通演员变成当红影星,找不出哪部戏起到决定性作用,“都是一点点累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业内人、媒体、观众。在不同的影片中,她严谨、认真、执著,呈现了自己很可贵的那一面。” 商业工作之外,李冰冰把身为明星的影响力大量投入公益事业。2013年5月,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亲善大使,她造访肯尼亚大象孤儿院,在新闻发布会上,身边的肯尼亚政府高官、环境署负责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突然让李冰冰紧张:“可能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态度都代表中国,这个责任很重大。” “我恨不得我能丑一点” 南方周末:你跟很多人都说过,小时候因为数学不好抬不起头来。为什么你会有那种很沉重的心理,一般来说大家都很愿意对漂亮姑娘网开一面。 李冰冰: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特别没自信的人。小时候不会算算术的人几乎就被称为很笨,这也是中国教育上比较悲剧的,我相信是一代人,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导致什么都不好。所以给了我这么多的不安全感。我恨不得我能丑一点,我现在一直有点驼背,我从小的时候一直是这样走路,就(希望老师)不要看到我。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之前参演好莱坞电影或者合拍片,你都会强调这次我要看看语言上表现怎么样。过语言关对你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吗? 李冰冰:我没读过高中,中专读的是鸡西师范学校。我去的那一年,跟同学一直写信,申请说希望学校可以开英文课,直到我们毕业那一年也没申请下来,然后这英语就瞎了。其实我当时真的挺喜欢学外语的,我还用英语写日记呢,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老不复习就丢掉了。大学里边也没有学英语,是混的。 我2007年做万宝龙的代言,亚太区的老板叫Jim,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永远在跟我说英文。 南方周末:他觉得你能懂? 李冰冰:不是,因为他说我就“嗯”,人家说第三句,我可能第一句还没反应过来呢。这个过程好累。我又是挺愿意表现自己,想着赶紧回一句,突然觉得这句词可以这么说,人家再说回来你就又听不懂…… 合作过程中,有太多要说英文的机会,也锻炼了我的听说能力,我发现英文好像是可以学会的,只要你学,好像就可以会。从那段时间开始,我就坚定了一个慢慢学的不太成文的信心,对自己的一种暗示。 2007年我接了《功夫之王》,当时要做audition(试镜、试演)。台词拿过来,十个字恨不得九个字都不认识,我说算了,这个戏别争取了,念都念不下来怎么演呢?李雪说没关系,你就试试呗。拍完《功夫之王》,我就自己去报了“华尔街”,学习了不到一年半。 南方周末:后来为什么要专门用半年的时间去美国学英语? 李冰冰:那是个混乱的、无厘头的,简直没脑的决定。我一直希望把英文学好,但就是老在嘴上说,没有行动。很多人说,你上国外去待半年就学会了。我也一直希望可以通过一个外力,把你自己逼到那儿,就可以学会了。2012年9月,《生化危机》宣传最后一站是美国洛杉矶。我就一直问自己,要不要花点时间留下来呢?一直给不出确切的答案,一直在搜集意见,问问张三,问问李四,我要不要去?后来(助理)橘子说,你就别废话了,去吧,待不下去又能怎样?买张机票不就回来了吗?一天就到家了,怕什么呢? 在美国,我请团队所有的人去Universal(环球影城)玩了一趟,第二天他们都走了。我就一直哭,突然觉得我好孤单啊,从来没有过没有助理的日子,或是家里没有阿姨的日子。从1999年到现在,14年的时间。 我花了不到三周的时间找房子,然后找学校。从那时开始一个人住在美国,一个我完全没来过和住过的地方。我每天早上必须吃中国粥和热的东西,只好自己做饭。我两百多年没洗过菜,还要自己洗菜、刷碗、刷锅、洗盘子。 这些事你平常看不到,其实做下来真的要花很多时间,至少两个小时。然后我觉得很烦、很痛苦,下课回来还得做饭,这就变得很累了。有一次我生病了,特别特别难受,当时我特别口渴,就想喝一点热水,真的难过得起不来,就躺在床上。我就在想,如果突然我死掉了,都没有人知道,躺在这个房间里,多么可怕。就这样,我才把我的助手从中国请过去,帮我分担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我可以相对来说比较专注地去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