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列表  |  分类明星  |  最新主题  |  精华主题  |  排行榜  [欢迎: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凯凌明星网>大陆地区>企业家>宁高宁>宁高宁  明星档案之宁高宁

人气指数:[308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0篇。  
1

宁高宁

 
 

想写一写宁高宁先生的文章,又觉得实在是没有资格,虽然同在一个大的屋檐下,但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媒介上,我在光华的同学很关心华润当然更想多一点了解华润的领军人物,我在万科的杂志上无意间发现了王永飚几年前采访宁先生的文章,把它放在网上。但今天的华润已不是几年前的华润了,宁高宁已经完成了对华润的战略调整,华润不管是在内地或是在香港又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宁高宁也不是几年前的宁高宁了,他又苍老了一些,又疲惫了一些。

宁高宁:在两种力量之间

——王永飚的采访

--------------------------------------------------------------------------------

慢慢地你会发觉,在市场中重要的不是哪一种理论思想,而是你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方式

--------------------------------------------------------------------------------

        “务实”,他凝神想了一会,回答道。

  坐在面前的宁高宁,一身休闲打扮,就像他的回答一样,轻松、简洁。他用两个字形容华润,我觉得同样可以形容他这个人。

  “我的经历很简单。我是山东人,所以习惯——”

  一条道走到黑

  华润的前身,可以溯至38年左右香港的一批党营企业。但人们说起华润的历史,一般是从48年开始的。华润最早不叫华润,叫“德润”,取“朱德润之”的意思,建国后,才正式改称“华润”。企业名头的变换,反映了一段饶有兴味的历史变迁。

  屹立在维多利亚湾畔的华润,一直是我国对港澳和世界贸易的窗口。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政策性代理经营模式受到冲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独家垄断格局才逐渐被打破。

  83年,华润果断调整,改组为华润集团。也正是这一年,华润在湾仔建起了当时香港的第一高楼,华润大厦。今天的湾仔已经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当时还是一片荒凉。

  宁高宁来到华润,纯属偶然。那一年宁高宁拿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来到香港,帮朋友收购一间银行。结果银行没买成,人却留在了香港。

  86年的华润,正处于调整时期。

  “先是在企业发展部做了3年,然后到华润的一间上市公司,当时叫永达利,很小的一间公司。当时问题比较大,差一点把它卖了。”差一点没卖成的永达利,后来在宁高宁手中一步一步做大,成为今天无论影响还是盈利都在华润占相当分量的华润创业,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90年,宁高宁出任华创董事总经理,96年出任华润副总,次年增补为常务董事。98年再次升迁,为集团副董事长。99年4月,获任华润副董事长、总经理,同时兼华创董事长至今。虽则冷暖自知,表面看来确实一路顺风顺水,算是简单。

  当时华润引入一批和宁高宁一样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很多人后来都离去了,特别是89之后,不少人感觉中资企业会有一番动荡,纷纷走掉了。

  对中国发展的兴趣,对资本市场的兴趣,将宁高宁留了下来,也将宁高宁和华润拧到了一处。

  “这个兴趣在当时是很幼稚的,也不是很理性的,但很关键,它使我契入到华润的热点里面去。无论你多能干,兴趣如果对不上,无论如何就会想走。”要是学历史的、学语言的、学书法的,和这个就没法对上。宁高宁学的是财经。

  “每个人风格不一样。我是山东人,一条路走到黑。”一阵大笑,宁高宁两手一摊,很郑重地补上一句——

   “我是真的感兴趣。”

  给多元化加一个限度

  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华润身上烙下了很深的印记。“不是华润自己选择的,而是历史形成的。”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多元化。

  反映在华润独特的架构上,北京有中国粮油,华润就有一个五丰行;北京有石化总公司,华润就有华润石化。“经贸部有的,它全有。他们说经贸部有个医务室,我们就有个医务室,经贸部有个政研室,我们就有个研究室。”一一对应的华润,被称为当时的“小经贸部”。

  发展到后来,垄断权慢慢减少了,接受市场的看法和观念多了,就觉得太多元化。“太多了,可能就会出问题,”宁高宁很头痛,“很难管”。

  在宁高宁看来,最好的组合是一个公司,一件事情,一个产品。

  但华润要走到这一步,显然不可能。过去华润作为国家的公司,国家需要什么,华润就去做什么。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吃的,住的,到用的,到石油飞机,无所不有。 “想整个地转为单一的产业化,太难了。”

  一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再者,华润独特的业务,很难说处理就处理掉。“比方说,假设五丰行要处理,这个企业没人敢要的,国家政策制约摆在那里,一般人哪敢去做?”

  这个问题宁高宁想了很多年。慢慢地收回来的想法,就是这样产生的,宁高宁称之为“有限度多元化”。

  华润再一次重组。围绕华创、北京置地、五丰行、励致洋行四大上市公司,重组后的华润将有限度地经营四大业务体系:分销、地产、科技,以及策略投资。即便这样,华润仍然保留了差不多19个一级利润中心,90多个二级利润中心。

  在进行集团资产数据重组分析时,还有一个“吃惊的发现”:在华润600多亿港元的总资产中,地产业务“竟然”占了三分之一。

  一直以来,华润的重心都是在分销贸易这一块,对地产业务并不看重。

  “说实在的,很多人看不起地产,因为地产起伏很大,大家感觉地产是一个危险的行业。”重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华润“发现”并开始重视地产的过程。

  万科就是在这个时候,纳入了华润的整合范畴。

  宁高宁给重组提出的目标,是要在每一个分支都要做到行业里面的第一,或者第二。之所以这样做,宁高宁开玩笑说,是要“给公司一个多元化的借口”。

  “你可以不专业化,但是一定要做大,”宁高宁顿了顿,“要么就不做”。

  细节不会长久

  当香港的大地产商纷纷转向新经济之际,作为重组的重点之一,华润为什么反而选择像万科这样的传统地产行业?

  “传统和新兴行业的界线,究竟有多大?” 宁高宁不以为然。

  “行业追求的无非是潜力和增长。硅谷目前100个企业里边,有99个做得不好,中国目前做得好的地产商,不见得低于哪个硅谷行业的增长。”

  “而目前中国住宅市场才刚刚开始,人口的城市化也才刚刚开始,地产市场规范化也是刚刚开始不久,”宁高宁一气用了三个“开始”,形容中国住宅市场的前景。

  “中国地产最早从圈地开始。只要有幅地,把楼盖起来,就可以开始做。后来慢慢发展到炒楼花,甚至骗人,也很多的。最后大家知道要去做广告,做样板房,再不灵了,就去做物业管理。”

  “过去10年间,中国地产不断地在走。走到今天,做一个楼盘,从规划设计,到卖楼手法,差别越来越小了。表面的东西很容易学,包括这个物业管理。现在大家都在拼细节,我觉得靠拼细节很快就要到头了。”

  “整个地产模式都在不断地改变,像今天这样拿一块小地,讲一点细节,做不大的。地产商要发展,就要介入到城市规划、城市改造中去,介入到城市的生活方式中去。”从建房子到建社区,在这方面香港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比如新地的沙田新城,长实的黄浦花园。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宁高宁的回答还是那样简洁,规模。

  规模大了,竞争之中最主要的东西也已经改变了,不是你种花我也种花,你种草我也种草。像东海爱地、四季花城这些项目,从策划来讲,已经超过了香港很多。作为中国的发展商,现在需要的是再进一步。

  宁高宁举了个例子,“有一天我和王石谈起,深圳的平南铁路,原来是运货的,现在要改成运客。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利用平南铁路,在两边和政府一起规划,一起进行地产开发。”这样,万科的角色定位会大大地改变,不用再每每为一块小块的土地而烦恼。

  “细节不会成为长久的竞争优势,规模和资本实力将取代细节,成为地产竞争中更为重要的因素。”

  从资本角度看问题的方式,让宁高宁的结论与众不同。

  两种思维,两种力量

  华润一面是身处完全市场化的香港,一面是和经贸部一一对应,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之间,从经营模式到管理文化,怎么平衡?稍微留心分析,我想应该不只是我有这样的担心。

  “实际上,不需要平衡。” 宁高宁的回答同样让人意外。

  原因很简单,因为市场占有优势。国内的改革,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企业脱钩,经贸委也不管了,现在整个归到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谈到这个话题,宁高宁不无惋惜。“华润成立之初,主席当时有非常民主的想法,共产党要自己做自己的企业。后来搞乱了,才和政府弄一块去了。”他说的“搞乱了”,主要是因为后来受国际社会封锁,华润作为当时唯一的进出口通道,被迫和经贸部弄到一块。

  虽然一度受官商文化的影响,在两种力量之间,市场逐渐占了上风。

  以宁高宁为代表的一批职业经理,都是在80年代进入并成长起来的,大多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同时由于业务的关系,“老回来,不断地两头走”,对这两种力量都有深刻的理解。 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游刃有余,跟宁高宁独特的经历也不无关系。

  在国内,宁高宁学的是政治经济学,然后去美国,念的是MBA。宁高宁认为自己喜欢对比的思维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宁高宁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从完全读资本论,读马克思,到完全读资本主义,你说会是什么感觉?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验!”

  到目前为止,宁高宁并不认为自己在管理上有什么成熟的思路。“过去遇到一个问题,老想用什么什么学派,什么什么方法去解释。但目前你很难找到一门成熟的理论来讲述一个企业。”

  “慢慢地你会发觉,在市场中重要的不是哪一种理论思想,而是你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方式。”

  如此想来,宁高宁的“不用平衡”,自有其道理。

  一个纯朴的企业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宁高宁务实的风格。

  这让华润在和其他香港企业相比的时候,有许多不同。华润能比较平稳地度过金融危机,度过香港的起伏,恐怕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同样是中资企业,华润少了许多表面文章,少了许多故事。

  “当然,形象上会有一定的保守”,宁高宁不否认。

  “这个东西要变,很难。因为整个公司的文化,是一种务实的文化。”在宁高宁看来,华润虽然一直是在做贸易,但不象其他一些企业,总是吹牛,吹得很厉害。

  同为50年代出生的人,宁高宁和王石、任志强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兵,也是在部队上的大学。这些人都有一个抛不掉的情意结,怀着一腔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使命感很强,喜欢做大事,而不是自己去赚大钱的人。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更容易走到一起。

  曾经有媒体不经意地提到一个细节,无论是当年的华远,还是现在的万科,都是主动找到华润的。虽然是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但这两次收购,隐约都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身影。正像宁高宁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这样,王石完全可以把万科搞成自己的。

  “但现在你要再培养理想主义者,可能培养不出来了。”宁高宁简洁的衣着,朴素的言谈,在这个时代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望着你静静地说道,“社会变化了。”

  然后跟我讲,一次在成都的经历。“买一个很小的啤酒厂,大概是1亿左右的投资,对华润来说,这只是一笔非常小的投资。我们讲,就8000万吧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们这几个人,其貌不扬,穿着也很差。他们听了以后,‘又来了,全是骗子,还1亿投资呢!我跟秘书讲了,少过1亿的,不要跟我通电话!’”

  “在这种情景下,华润反而让人感觉是一个非常纯朴的企业。我们几个觉得很认真在谈话,他们几个觉得在开玩笑。”

  宁高宁大笑。

  

  宁高宁先生: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58年出生于山东,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87年加入香港华润集团,90年获委任为华润创业的董事总经理,96年出任华润集团副总经理,97年增补为公司董事,常务董事。98年2月,任华润集团副董事长。99年4月,任华润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创董事长。

  华润集团:48年成立于香港。总资产约600亿港币,在香港联交所有5家上市公司。年贸易额高达50亿美元,是香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贸易分销商之一。

  目前华润集团正在进行内部重组,涉及以百亿港元计的资产互换。重组后将主要经营四大业务体系:分销、地产、科技、策略投资。

  2000年8月10日,华润取代特发集团,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2006年08月02日 22:50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0篇。  
最新主题

Seven-《父亲的
Seven-《你永远
Seven-《有生之
Seven-《瓜洲渡
Seven-《天际》
Seven-《一生何
Seven-《纸船》
Seven-《沉默是
Seven-《画你_
Seven-《吻别》


精华主题

组图:日童颜女神筱崎
组图:唐嫣穿粉裙戴皇
组图:关晓彤登新刊封
组图:张天爱时尚大片
组图:张馨予烈焰红唇
组图:徐洁儿曝新年写
组图:刘亦菲颜值掀热
组图:江疏影主持热舞
组图:小花旦有村架纯
组图:你喜欢的样子她


热门主题

Alan Walke
火爆全球的英文歌曲[
(音乐mv)-fad
英雄联盟音乐节 天才
周深翻唱歌曲[fad
英雄联盟音乐节 Al
终于找到世界顶级电音
龙梅子 - 《泪满天
鬼步广场舞跳的最好的
漂亮女孩一支鬼步舞,




szkl.net ©2006-2025用户协议  (粤ICP备13028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