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8月30日表示,他尚未就是否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作出最终决定,但他在考虑采取“有限和小范围的行动”。 美联社8月30日说,奥巴马即将成为30年来首位在没有广泛国际支持或以直接保护美国公民为目的而打击一个国家的美国领导人。 报道说,对叙动武是奥巴马在政策上的一次转身。他在竞选总统时承诺,宪法规定,在不涉及阻止对美现实或迫近威胁的情形下,总统无权单边授权采取军事打击行动。 可是,奥巴马去年称,视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为跨越“红线”之举,将促使美方强烈反应。如今,奥巴马就“红线”“擂响战鼓”,只得到法国一国响应。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退役陆军准将查尔斯·布劳尔说,没有盟国广泛支持,“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本质必须非常非常清晰”,才可授权动武。 此外,研究美国内政的学者认为,奥巴马政府“人权外交”政策和陷入内政泥潭,促使美国这次对叙利亚动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刁大明说,奥巴马政府外交团队成员,如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和常驻联合国代表萨曼莎·鲍尔都倾向于“人权外交”政策。 刁大明说,赖斯曾担任主管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长期关注难民、种族灭绝等问题,是一名“人权鼓手”;上任以来,国务卿约翰·克里访问中东地区多达6次。“由此不难理解美国借化学武器问题打击叙利亚”。 刁大明说,在第二任期,奥巴马政府支持率不高,能够推动的国内议题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叙利亚问题提升自身影响力。 刁大明说,虽然标榜结束了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但奥巴马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仍然拿不准。 就白宫最新公布的叙利亚化学武器报告,刁大明说,这是为对叙利亚动武作铺垫。 就打击目的,新华社大马士革分社前首席记者、叙利亚问题专家拱振喜说,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目的之一是迫使巴沙尔政府重回谈判轨道。 拱振喜说:“现在问题是叙政府和反对派都不愿谈判。一方面,政府军占有实力优势,在解决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反对派武装后,将集中力量打击反对派在北部的大本营,估计需要一年时间;另一方面,反对派谈判目的是迫使政府与其分享权力,在战场上不大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如果现在谈判,反对派不占优势。” (新华社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