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曾参与搜救失联MH370客机 5个小时只为搜索一个小“白点” 王建忠 雪龙号 航海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工作,而如果是20多年往返南北极,其中经历的生死考验就更加让人唏嘘不已。昨天,受“极地科考,安利相随”科普演讲之邀,“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船长王建忠讲述他在南北极的“生死考验”,以及他们对马航MH370的国际救援行动。 扬子晚报记者 王娟 生活大冒险 被困南极冰山40多小时 1989年开始航海生涯,王建忠和“雪龙”号一起21次走进南极、北极。他说,“航海本身就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加上我们这个船跑南北极,20多年都在船上生活,压力更大一些, ”他想了想说,“经历的生死考验大概二十次了,每经历一次冒险就会少一些队员。” “1997年一次被困,当时11个人,到现在只剩下我们3个人还在从事这项工作,”他回忆说,那时候“雪龙”号条件很简陋,因为没有飞机,主要是靠小艇运输,是最危险的。因为当时靠小艇运输推土机等大型物资,风浪起来了,船被逼到了冰山脚下。 王建忠说,从“雪龙”号乘小艇到南极中山站,距离也就三到五海里,当时海里都是冰山,而且南极夏天的时候冰山容易移动 ,这些重达几百万吨、几千万吨的冰山稍微一动小艇就没了。所以,大家就困在小艇里面根本进不了站,也回不了船,就在那里面等着。“我们吃喝的东西也准备的不多,就是一个人几块饼干和巧克力,两包方便面。” 在被困的40多个小时里,11名队员在小艇上经常听到冰山裂开的声音,而且山还在滑坡。后来过了两天以后,天气才好转,作为船长的王建忠立刻要求大家抓紧时间回到船上。“那次我们有11个人,而现在只有三个人还留在‘雪龙’号上,因为经历了那次生死以后,他们觉得太危险了,就不再干了。” 但是,王建忠也告诉记者:“虽然每次都有不同的风险,我们到南极去都有这样的想法,可是经历这么多考验后,每次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他看来,去一次南极,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马航MH370搜救 5个小时搜索到一塑料瓶 “雪龙”船自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基地码头起程执行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于4月15日返回上海,历时160天。而其中协助搜寻马航失联客机10天特别惊心动魄。 王建忠告诉记者,3月18日“雪龙”号完成了全部科考任务,按照原定计划,21日停靠码头,进行物资补给,24日就将起程返航。“已经在海上漂泊了几个月,即将回家的船员们都很兴奋。 ”王建忠说。然而,在3月21日,“雪龙”号突然接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珀斯西南海域执行搜救任务的指令。尽管“雪龙”号并不是专业救援船只,但大家都没有考虑太多个人的因素, “一切以搜救为重! ” 王建忠说,“搜救区域风浪很大,被称为‘海上沙漠’。”他说,“我们专门买了20个望远镜,12个人一个搜救小组, 每人负责瞭望12小时再换一班,站在船上瞭望不停呕吐,因为船都一直在晃,当时的风浪有4 -5米高。” 王建忠说,卫星发现可疑物体的位置后,他们整整搜寻了8天半时间,范围达到4万平方公里,“风浪很大,要发现漂浮的小物体很难。当时我发现了一个小白点,但瞬间就被海浪淹没了。我们回头又仔细搜寻了5个多小时,才重新找到了这个小白点,原来是个矿泉水瓶子。”整个搜寻,所有人员都做了最大努力,却只搜寻到一张渔网、几个空瓶子,王建忠有些遗憾地说 ,“当时就想着只要有万分之一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虽然搜寻没有结果,但我们连塑料瓶子都没漏过,足以证明我们在搜救时的认真。 ” 尴尬>>> 南极游升温接待难 近年来,南极考察催生的旅游热成爆发性增长,仅去年到长城站的中国游客就有6000多人。他们往往参加国外的旅行社,从南美出发,用10天左右的时间达到,进行巡游,其中包括对几个站点的参观。谈到这,王建忠挺“尴尬”——很多人大老远来了,不让参观不合情理,但就20个工作人员接待这么多人,真是为难。 其实很多游客游的是亚南极圈,还不是真正的南极大陆。南极条件很恶劣,工作人员多有三高、关节炎、胃病、维生素缺乏等职业病,所以去那之前需要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环保的意识、个人安全。那里光线对眼睛的损伤很厉害,室内外的光线相差8000倍,尤其是爱美的女士要注意,在南极跑一天,如果防晒不到位,几个小时一层皮就没了。 尽管如此,“雪龙号”目前还在探索北极的黄金水道。从2012年开始,对航道问题、水文资料、外交问题等进行探索,并计划在明年走西北航道,为商船的航行运作打下基础。 
|